近期,《新京报》刊发专题文章,报道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方位“硬核”政策激发中航智企业活力,使之成为无人机行业开路先锋。以下文章摘选自《新京报》报道内容。
新京报讯(记者 吴婷婷) 公司项目研发进度因资金配套出现推迟,导致产品无法如期交付。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北京经开区负责和企业对接的“服务管家”求助。没想到,一份报告打上去,公司很快拿到了近2亿元的担保贷款。这件事虽已过去4年,但每每提及,田刚印内心仍十分感慨。
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任务背后,有着来自北京经开区的企业贡献的科技力量: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有人直升机改型无人直升机系统承担着发射中的景象观测、搜索等工作。
时光回溯到10年前,中航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和他的研发团队刚来到北京经开区。田刚印回忆,当时他手握一项重要技术,希望在北京经开区成功实现成果转化,“那时的经开区,给我第一印象是马路宽敞、道路畅通、现代化建筑林立。虽然公司当时规模远不如现在,但创业之初,我就认定要选择能够承载大企业发展的地方扎根,最终我们落户在北京经开区。”
10年过去,北京经开区早已今非昔比,公司周边的高科技“小伙伴”越聚越多:火箭一条街的名气早已“冲”出北京,一大批自动驾驶车辆开启上路试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在这里“竞相绽放”……田刚印说,这样的行业集聚优势、区位优势就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例如像我们公司的研发项目,绝不止几台电脑、几个人就能完成,而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北京经开区不仅有环境和区位优势,更有十分完备的上下游生态链。”
田刚印认为,如果把近年来的发展比作一次考试,那么北京经开区的这份答卷一定是高分,包括他们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这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源于经开区全方位“硬核”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经开区为区内720家重点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形成由工委、管委领导带头服务,各部门、11家亦企服务港全面参与的“服务包”工作机制。
中航智公司也曾受惠于此项服务。2018年,田刚印通过北京经开区“管家式”服务,申请到了近2亿元的担保贷款,解了公司发展燃眉之急。田刚印告诉记者,“服务管家”对公司项目非常熟悉,且会一直跟进项目的进展,随时为企业提供必要帮助,并为企业“托底”,让企业十分安心。
敢为人先方能逐梦
问
新京报:落户北京经开区十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田刚印:近些年,北京经开区与时代同步成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完全合拍。如今的经开区不仅制造业企业多,大量高科技企业也来此落户。刚来时,我们的目标只是想把技术成功转化成产品,没想到现在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无人直升机企业。
问
新京报:企业发展中,政府给予了哪些支持?相比落地时,现在的营商环境有变化吗?
田刚印:当企业遭遇困境,北京经开区为我们提供贷款担保,雪中送炭;当企业奋力奔跑,他们也会从旁加油呐喊。公司有今天的成绩,与经开区多年来陆续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经开区的营商环境越变越好,曾经的政策配套多面向生产型企业,现在针对研发、创新的企业,也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
问
新京报: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领跑者”,北京经开区搭建了诸多产业生态体系。作为其中一员,中航智公司对未来发展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田刚印:敢为人先,才能逐梦征程。我觉得经开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为人先。例如,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就落地经开区,随后,这里又启动打造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作为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企业,这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款飞行器,一款可以说会颠覆未来交通方式的无人机,也被称为“下一代倾转旋翼无人机”,预计今年底前完成样机,2023年完成载货试飞,2025年左右完成载人试飞。我很期待这款无人机冲向蓝天的瞬间。